上传作品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名家访谈>名家视点:著名摄影理论家索久林-摄影的本体优势和艺术使命1

名家视点:著名摄影理论家索久林-摄影的本体优势和艺术使命1

作者: 索久林
发布时间: 2019-06-03
浏览量: 1576

摄影的本体优势和艺术使命

——关于当代摄影的思考(此文发表于数码世界杂志2019第六期)


640.jpeg


当下,群众性的摄影大潮为摄影创作注入了生机,但是也给人们对生活层面摄影和艺术层面摄影的认识带来了新的课题:有的认为通过瞬间曝光得来的照片不是艺术,对着照片画出来的画才是艺术;有的认为摄影本身不是艺术,仿照其他艺术的摄影才是艺术等等。甚至对摄影的艺术地位、法律地位也缺少客观的认识,视摄影为艺术领域的“二等公民”。反映在摄影创作上,一些人习惯于模仿,如仿油画摄影、仿水墨摄影、仿雕塑摄影、仿剪纸摄影、仿书法摄影、仿舞蹈摄影等等。这种消极的“仿”摄影现象,在当前艺术跨界和融合的背景下有着继续发展的趋势,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仿艺术”并不能够超越甚至无法抵达被仿的艺术的高度。如仿画摄影不如画、仿书法摄影不如书法、仿雕塑摄影不如雕塑……其实这种仿摄影本身就存在一个起点上的错误。摄影对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的认知和表达手段只能借鉴,不能模仿。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一些人对摄影艺术本体缺乏理解造成的。


艺术本体是体现艺术自身特征和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所属性所在,是艺术能够独立存在的根本条件,同时也是艺术认知和表达上的优势所在。摄影术诞生17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作为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并不断发展,正是由于它具备了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认知和表达功能。而许多摄影艺术流派的不断涌现,也反映了人们对摄影艺术本体研究探索的进取姿态。摄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画意摄影、自然摄影、写实摄影、纯粹摄影等,都在摄影艺术本体的认知和阐释上程度不同地留下了成果和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摄影艺术的本体,既有推动当代摄影健康发展的现实意义,也有事关摄影未来发展的长远意义。


1.发挥捕捉决定性瞬间的优势,创造特殊典型化的艺术效果 

艺术的典型性包括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是体现艺术立意和创意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作品艺术价值最重要的方面。所以各门类的艺术创作都非常注重抓住作品的典型性。摄影大师布勒松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决定性的瞬间。表现好决定性的瞬间是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这个决定性的瞬间就是表现对象最佳审美特质体现的瞬间,也是体现表现对象典型价值的瞬间。典型对象存在于流动或者运动中的物质中。“人不可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些哲人的论断也都是说事物存在于运动中。所以抓艺术典型,只能抓物象的瞬间表现。由于运动的因素,有些艺术典型稍纵即逝,又不可能失而复得。有些典型即便有所记忆,但是也无法复制。卓别林成名之后,在一次“卓别林形象”大赛中,他本人参赛只得到了第三名。这就说明卓别林想自己复制“艺术的自己”也无法轻易做到。文学捕捉典型无法到现场完成,只能在记忆中提取;美术雕塑等即便是描摹表现对象,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度。摄影艺术可以把这种捕捉典型的时间限制提高到一个令其他艺术望尘莫及的高度:通过特殊的曝光速度,捕捉1/10秒,1/100秒,甚至1/8000秒的瞬间。摄影家充分利用摄影的这种捕捉典型的优越条件,就可以创造其他手段无法抵达的最佳典型化效果。


表现社会生活的典型瞬间。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题材的艺术典型存在于发展变化的事物中。摄影家抓事物的典型化形态也必须在运动中完成。巴塞迪奥·萨尔加多摄影作品《巴西金矿工人》,抓到了数以万计的背着沙袋的矿工成群结队地沿着土坡向上爬的瞬间。这个瞬间人群的攀爬队伍如同排队爬行的蚂蚁,形象地揭露了这种劳动的残酷,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体现了作者善良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典型的形态就非常成功。中国摄影家贺延光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也是抓住了国共两党领导人直接接触正面交流的破冰之旅的典型形态:两位领导人都伸出手来,在行进中不断缩短距离但是手还没有握上的瞬间——这个典型的瞬间体现了两党逐步靠近、逐步缩小距离,走向新合作,开辟新的纪元的一个典型过程。


表现人物的典型瞬间。在各种艺术的典型化构成中,典型人物是关键。典型人物的神态又是体现典型意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物的典型化神态最集中的体现在人物的表情、眼神等特征上。捕捉典型就要注意捕捉这个瞬间。摄影家尤素福·卡什在拍摄《丘吉尔》这幅人物特写作品时,就注重了表现典型化的神态。作为“二战”时期同盟国叱咤风云的反法西斯领袖,丘吉尔的典型神态不应该是绅士的高贵、统帅的威严、富豪的雍容华贵——作者舍弃了其他几种神态,为丘吉尔设计了一种怒不可遏,嫉恶如仇的一种典型的神态——在作者“粗暴地”拔掉丘吉尔雪茄烟的一瞬间完成了创作。如此,这幅作品成为一幅名作。


表现对象的典型心态是人物性格和状态的集中体现,是典型化人物中最生动的有价值的部分。典型化形态,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中可能有所体现。在视觉艺术中表现人物的心态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姿态、动作等多种行为来体现。布勒松的摄影作品《我为爸爸买啤酒》把买啤酒小男孩的成就感、自豪感、优越感表现得活灵活现;加上用小男孩身后另一位小女孩儿的羡慕目光来衬托,这种典型化心态的捕捉让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人类的心态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摄影创作通过高速快门可以抓到。1/8000秒的瞬间心态,这是常人无法想象、无法感觉的,也是除了静态摄影之外,其他艺术无法做到的。


640-1.jpeg


《神圣洗礼》



表现自然风光的典型性瞬间。自然风光题材也存在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有些运动和变化是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的,有些则是看不到的。但是它的最佳审美价值也存在决定性的瞬间之中。《神圣洗礼》是表现行进在暴风雪中的一种感觉。这种洗礼既是生理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具有很深的内涵。狂风大雪中人迎着风雪逆向行进,曝光早一点儿、晚一点儿可能都无法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瞬间的典型性抓拍。有些风光作品主体本身看似是静态的,但背景、前景、陪体或光影都在肉眼可见的运动当中,也需要抓住决定性瞬间去表现。《季节的触感》主体的冰看似是静态的,但是背景的光和前景的流水,特别是流水上面落下来的碎冰都是动态的,抓不住有效的瞬间就无法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640-2.jpeg


《季节的感触》



摄影艺术表现决定性瞬间的优势,在每个摄影家的创作实践中都会凸显出来。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火热的现实生活为摄影发挥决定性瞬间优势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我们应该把这种摄影艺术的本体优势化作艺术表现的优势和精品创作的优势。


(一)利用“决定性瞬间”的优势,捕捉最能体现物象审美特质的典型瞬间


摄影创作的任何表现对象,都具有多种审美向度,但一定有一种向度代表其特有属性的审美品质。比如树木的审美品质。很多大树都具有高大、粗壮、生机勃勃等审美品质,但不同的树木又有不同的特质:松树的特质,可能是挺拔;老榆树的特质,可能是沧桑;垂柳的特质,可能是柔性。每一种“特有”的审美品质,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抓住了表现对象的审美特质,有利于塑造摄影作品的艺术个性。近些年我国风电发展很快,风电基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当我们仔细研究风电的审美特质的时候,发现风电有很多可以表现的审美特质。但是从使命的角度来表现,更符合它的审美特质:错落有致的风电塔有着一种顶天立地的视觉效应。同时也引申为风电作为国家的一种能源的支柱;开发风电的人,也有作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支柱的意义。在厚重的乌云、一抹霞光的背景下,这幅《擎天之柱——风电场感觉》便有了瞬间的典型意义。


(二)利用“决定性瞬间”的优势,捕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典型瞬间


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应予以关注的问题。这方面发挥摄影表现典型瞬间的优势,就能创造出现实主义的佳作。青少年教育是关系到青少年成长和祖国未来长远发展的大事,也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重大主题和题材,抓住小女孩抬头、露出渴望目光的一瞬,创作了希望工程代言作品《大眼睛》,推动了全国的青少年教育。作品表现的这个典型瞬间也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摄影家表现瞬间典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到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优秀的作品反映群众的要求、理想、希望,让摄影作品更多的阳光和暖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利用“决定性瞬间”的优势,捕捉对于推动时代进步最有积极意义的瞬间


发挥文艺的火炬和号角作用,利用摄影的表现典型瞬间的优越条件,创作推动时代进步的摄影作品,是摄影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围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拓更多的创作空间。《草原精灵》是表现草原上马群奔跑的一幅作品。作品里牧马人和马群那种不知疲倦、一往无前、向着目标狂奔不息的英雄气概,代表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具有引导和励志的意义。这幅作品动感的要素非常多,所以对瞬间的典型抓拍提出很高的要求。另一幅作品《历史的准星》也是一个现场抓拍的作品。它反映了雕塑的主人公对着枪的准星向前方瞄准的一个姿态,枪管上站立着的是象征和平的海鸥。作品引申为人类应该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来看待现实,来瞄准现实,确定更为科学、更为准确的目标。文艺没有国界,站在世界和历史的高度看,我们摄影艺术创作有许多重大的主题需要积极地表现好。


640-3.jpeg


《历史的准星》



对摄影表现对象典型性瞬间美的捕捉,需要摄影家有较强的艺术认知能力。不夸张地说,1/8000秒的决定瞬间,用得上一个人80年的生活积累。摄影家在这方面的收获,需要坚实的艺术修养和长期深入生活,熟悉表现对象;需要培养敏锐的认识能力和捕捉能力;需要作者在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有较熟练的技术掌控能力。


640-4.jpeg


《草原精灵》



         2.发挥以物象营造意象的优势,创造最佳的直观艺术效果 


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的创作中,主体思想情感的表达、艺术形象的塑造是通过营造意象来实现的。文学意象的营造,是作家把情感赋予记忆中的表现对象并通过语言表述来完成。它受制于作家对物象的理解和语言表述的能力。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意象的营造,也要依赖于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和描摹来完成,它同样受制于艺术家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和描摹的能力。培根认为:“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较之文学和其他视觉艺术,摄影在意象营造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用客观的物象营造意象,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可感性、可知性、可信性,因而也具有比较理想的直观性。


强烈的现场感。现场感是受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现场感是提高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文学作品运用多种描写方式追求现场感,许多艺术创作运用多种描摹表现手段追求现场感。摄影以物象营造意象,这种物象对现场感既不需要描写,也不需要描摹,而是直接把表现对象的“现场”带到了作品当中。马克·吕布的《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塑造劳动者的美好形象,歌颂劳动神圣和光荣。作者就是以油漆工的劳动行为这种物象营造意象的,读者不用再思考他“像不像”,他本身就“是”!即便是某些抽象摄影作品、超现实的摄影作品,以物象营造意象也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菲利普·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是一幅超现实的摄影作品:画面中椅子腾空、小猫跳跃、水被泼出、人在跳跃,这些物象构成了统一的意象。虽然这些物象的组合有些怪异,但是由于作为意象统一体的物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令人为之信服,所以人们便有兴趣去研究各种物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研究的后果,是发现了作者表现“物质运动状态”的创作意图,作品也实现了其艺术价值。


出色的细节表现能力。米开朗基罗认为:“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任何文艺作品的成功都和作者的细节把握能力、表现能力密切相关。托尔斯泰认为,他的作品如果是一张网,细节就是这个网上的网结。所以细节至关重要。许多文学艺术门类的创作,都为细节的表现投入了较多的劳动。摄影创作以物象营造意象,恰恰在细节表现能力上为摄影作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对星轨的表现、对头发丝的表现、对飞雪和雨丝的表现等,这些细节较多的物象,有些艺术形式表现起来困难较多,但是摄影通过光学手段可以再现客观物象的形态,使其细节得到充分表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有了保障。有些人们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节,摄影在光学仪器的协助下也会得到充分表现,创造超想象艺术效果。


严密的逻辑呈现。客观世界的物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要素都在相应的规律中科学地、客观地存在着。它们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物象互相间的远近关系、大小关系、明暗关系、轻重关系、色彩的搭配关系等,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艺术创作中表现这种逻辑关系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有些作品常常因为作者对这种逻辑关系把握得不准或者表达得不够而导致创作的败笔。摄影创作以物象营造意象,物象本身对这种逻辑关系就有天然的客观的体现,也是天造地化的体现。工厂里钢花的飞溅、铁水的奔流,田野里稻谷在风中的翻卷,大海里波峰浪谷的起